形神兼备 技进乎道——世博类型展馆创意策划分析
这是意大利米兰将举办1906年以来头1次世界博览会,此次米兰世博会的主题为”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超过150个国家参与其中,探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情况下,如何能确保粮食生产、维护食品健康等持续性问题”。
作为所有参展国家中面积较大的场馆,“希望的田野”拥有14000多平米的展示面积,德国馆努力通过这种科技元素展示粮食生产和可持续消费方面的创新思路。
英国展馆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蜂巢矗立在野花草地的中心,恍恍惚惚,犹如梦幻,这就是今年英国馆的主题:搏动的蜂巢。
包裹卷曲的半透明外膜既形成了建筑的表皮,同时也形成了建筑的空间钢结构体系,和中间的枝桠状筒体一起支撑起整个展馆.建筑使用的是光催化性的水泥,通过与阳光接触它可以吸收空气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惰性盐。“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的技术创新的象征,也是对种子与生命主题的呼应。
三、世博展馆不提供标准答案
世博会展馆,没有强行灌输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启发、联想、感悟,每个参观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评判、去联想、去共鸣。“主题”一词源于德国,起初只是一个音乐术语,指乐曲中很具特征并处于优越地位的那一段旋律——主旋律。回顾世博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典的主题诠释,在主题方面,科技、自然、智慧、节能、环保、低碳、生态化……的设计理念俯拾皆是,设计与主题契合,世博会通过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完整展示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给人们深刻的启迪。
2015年米兰世博会德国馆的主题设计,为了贴合整个世博会的主题“滋养地球,生命能源”,德国馆的主题为“灵感的田野”,主题鲜明 紧扣世博会大主题。通过高度提炼的文学语言营造有意境的主题 ,其中的关键词:土、地、 水、 气候、自然、 ?能源、物种多样性,就是对灵感的田野的脚本编写。
概念的转化有很多种方式,将展馆的主题和核心展示理念转化成清晰的、深刻的感官体验。德国馆室内场景里面,土地、水、气候概念转化为德国乡村风景如画、宜人的环境,自然 能源概念转化为遮阳系统降低能源消耗、室内温度,物种多样性概念转化为提供三种不同餐饮方式、丰富的美食体验。白色弧形拉伸纺织品的结构创建了空中平台的遮阳系统,还连接了室内外空间。透水外墙允许被动通风,保持室内的温度,降低能源消耗。
《老子》开篇有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展馆的主题创意来说,“有”和“无”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涵盖的是展馆主题创意的顶层设计、系统性、一贯性概念;“无”则表达出主题创意与设计的无定势、无窠臼与无限可能。
相对来说,在采用“自由的引导流线”的场馆,比如主题馆印尼馆,游客的行动比较自如,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在各个展项逗留的时间。因此人流就比较顺畅,每天接待的游客数量也就比较多。面对世博会这样超大人流的时候,策划着可能不得不根据自身的定位做出取舍,如果想接待更多的游客,那些可以选择较为随性的“自由的引导流线”,如果策划流线要让观众了解尽可能多的信息,那可能就不得不在接待能力上做出一些牺牲。
展示细节包括很多方案,从策划到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管理,都会有一些说大不大但却很重要的细节。比如耗材和备品备件是否到位,灯光的角度和亮度是否兼顾了展示盒观众的需求,针对各种特殊情况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周全可行,甚至馆内工作人员的着装和表情、空调的温度、公共广播的音质和音效……都可能影响到展示效果。
联系信息